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賴淑芬

建立以發展貧困者為本的事工—上

Updated: Sep 28, 2020

要建立以發展貧困者為本的事工,我們需要新的眼光,從習慣看人的需要轉為看人的資產。即是看到人有的半杯水(資產),而非沒有的另一半(缺乏和需要)。上帝也是從這個眼光來看我們。


以撒該為例,當時的人看他是十惡不赦的賣國賊,耶穌卻看他是當門徒的好材料 即時的悔改和行動。當時的人看撒馬利亞井旁的婦人是不光彩的外邦女子,耶穌看她卻是個家鄉的傳道者。當時的人看打破香膏抹耶穌的是聲名狼藉的女人,耶穌卻看到她對耶穌那份不顧一切的深愛。我去年在菲律賓貧民區遇過一位學習服侍的姊妹,她告訴我她曾經「買兇殺了三個男朋友!」,沒想過耶穌會饒恕和使用她,她說起來更感觸落淚。主能夠用任何人。從問題或需要入手,會發展出以填補需要的服侍為導向,有機會造成過分依賴,到一天我們停止服侍,貧困者就有機會繼續陷在困難裡了。而從資產入手,看到貧困者有的資產,自然會發展以發揮他們為主的服侍導向,鼓勵自力更新,永續成功的經驗。




既然資產導向才是發展人之本,那具體應如何實踐?由正確和正面問問題做起 – 「能力和資產評估ASSET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(ABCD)」。面對貧困者,我們不再集中問他們的需要和問題,而是問:「你有甚麼專長?」;「你做甚麼事最滿足?」; 「主給了你甚麼潛能讓你能幫自己?」;「你想過如何貢獻身邊的人?」;「你過去有甚麼成功經驗?」等。西方教會常用ABCD方法到社區做評估,訪問貧困者,搜集意向、長處和潛能,在推行計劃中讓他們參與。


這種正面的問題,能讓助人者和貧困者同時聚焦強項和可能性。按我的經驗,貧困者願意改變,最普遍的三個原因,首先是遇到危機(不常有);受不住問題的困擾(要等待)和新的看法和發現(有盼望)。正面的問題正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「得」和「有」的地方,從而成為自己和別人需要的解決良方。這不是我們要完全忽視人的需要和問題,而是要幫人從問題中抽身走出來,看到新的可能。偉大的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的名言是「用人之長!」。當人的潛能得以發揮,他自然會成長,而問題也會自然地弱化。因為很多問題是由缺乏肯定和自尊感而來的。然而,對於我們這些習慣「助人」,並喜歡給予方案和意見的人,我們需要由「講」轉為多些「聆聽」。輔導學強調聆聽最能幫人明辨自己,並發掘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。筆者上年有幸在中東遇見Bishop Thomas,他作為東正教教主,因帶領大形的扶貧事工,異常忙碌,但我發現他非常平靜安穩。當問及他如何在服侍和安靜中平衡,他簡單地給予一個錦囊:「少說話」。唯有少說話,才能專心並同時聆聽聖靈(內)和敏感貧困人的內心(外)。少說話是兼顧內外服侍的平衡方法。


那我們應該如何做,才能走向發展貧困人士?以協會為無家可歸的女性辦「中轉家」為例,我們先讓她們有安身之所,之後再重建和發展她們,讓她們活得更豐盛。今年四月,我們為一班女舍友開插花班。這個意念是源自同工聽到一位乏自信又難啟齒的婦女,她竟然提出想學插花的想望,同工就義無反顧地助她完夢,舉辦了三堂插花班。眾參與的婦女說插花過程,發揮和重建了她們的心靈健康她們滿意自己的作品、懂得欣賞自己、多了自信心,並多了投入協會的活動。而這位原來缺乏自信又(害羞?)的婦女卻成為了組長:負責準備場地、清潔以及聯絡。 而插花小組也於協會的「傳家福」無家者相展中,負責做襟花。同工亦與她們計劃推銷產品,接訂單做襟花和手花(見相片)。讓婦女的才藝得以延續和發展。


一個人的願望,遇上伯樂,就促成了一件「三贏」的美事—— 為婦女們締造發展才藝和就業的機會;為陪伴的同工和導師帶來驚喜;還有為未來訂襟花的顧客提供扶貧的機會。關鍵在於首先接觸她細心的同工,敏銳而細心,願意放下議程,耹聽婦女的夢想,並陪伴同行。


讓我們與人一起捕魚,並授人以捕漁技術吧!

#聖經為本的扶貧理念和策略/#賴淑芬博士/#豐收慈善基金/#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/#從上帝的創造定義貧窮/#按神心意服侍貧窮人/#上帝的大使/#管理使命/#扶貧/#聆聽內敏感外/#完夢

73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